qrcode_for_gh_6e1149d470a2_258

锦里介绍

锦里文化旅游街区(以下简称锦里)始建于2000年,由成都武侯祠博物馆(以下简称武侯祠)自筹资金投资建设,位于成都武侯祠大街231号附1号,紧邻武侯祠文物建筑中轴线,一期、二期占地总面积3138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2180.6万平方米,街道全长约600米。锦里以延伸阐释三国文化、保护传承民俗非遗为启发,对老旧居民院落及农户区改造,借景武侯祠历史风貌、集合原南郊公园天然的生态资源,陆续打造了一期民俗锦里、二期水岸锦里。一期民俗锦里于2004年10月正式对外开放,二期水岸锦里于2009年1月开肆迎客。

“锦里”之名源于三国蜀汉的锦官城,“锦里”原为秦汉三国时期成都以织锦、售锦为主的一条古街,发展至今,成为成都城市美好的代称。

锦里整体建筑以清末民初四川民居风格为基础,以三国文化和四川传统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为根基,以人为本还原古代建筑的体量和街道尺幅,结合街巷、水系走向和民间故事融入川派园林艺术,突出了民俗老成都的概念。锦里巧妙利用有限空间尺度,深刻表达了街巷与天际线、建筑与园林、历史与现代、传统与时尚的完美融合,是成都活态版的《清明上河图》。

锦里业态以三国文化、四川传统民俗文化和四川非遗文化为主题。锦里是三国文化、民俗文化、城市文化和创意文化的汇聚之地,沿街分布有川剧、蜀绣、古法织锦、瓷胎竹编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点,四川民俗吹糖人、泥塑、铜人表演、蛋壳画及成都美食等亦融入其中,同时吸引和孵化了多家文化创意品牌入驻。锦里目前已基本拥有现代旅游“吃住行游购娱摄”的各类业态,是集三国文化展示、传统民俗展演、川渝技艺与美食体验为一体的传统文化旅游街区。

锦里在日常街区活动中根据不同民俗节气的主题风格,推出成都大庙会、清明插柳、端午节节气互动、七夕牛郎侄女鹊桥会、中秋千人汉服提灯赏月会等民俗文化活动,让民俗文化融入锦里,让观众深度感受成都的传统文化魅力。

锦里自2004年开街以来即成为成都市重要的文化地标、旅游目的地。锦里代表了成都休闲文化的一种生活方式,是成都近代市井民俗的活着的博物馆,锦里承继了成都丰厚的两汉三国文化,向公众展示了近代以来成都建筑风俗园林景观的独特魅力。锦里作为武侯祠文物保护区划内的重要空间载体,是三国文化的延伸展示、巴蜀文化的重要载体、天府文化的集中表达。“锦里”品牌享誉全球,获得全国首批“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以及“世界最美街道”“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成渝十大文旅新地标”等殊荣。“拜武侯、泡锦里”已成为成都文化旅游最具影响力的金字招牌之一。

西蜀第一街

锦里是我国西蜀历史上最古老的、最具商业气息的街道之一,人称“西蜀第一街”。 “锦里”之名源于三国蜀汉锦官城的建立,蜀汉丞相诸葛亮为发展生产,提升收入,将织锦行业聚集到一起,建锦官城,设立锦官,形成了蜀汉的第一个“产业开发园区”。高度的集聚和先进的技术水平让蜀锦成为了享誉海内外的知名品牌,锦官城旁的江水都因大量的濯染而变成了彩色,故称“锦江”。“锦里”便是锦官城和锦江的概括称号。《华阳国志》载:“夷里桥南岸……其道西城,故锦官也。锦江,织锦濯其江中则鲜明,濯他江则不好。故命曰‘锦里’也。”《益州记》载:“锦城在筰桥东,流江南岸,昔蜀时锦官也,号锦里,城墉尤在。”

时至今日,锦里已是成都最负盛名的文化名片和最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之一,锦官城、锦里也成为了成都城市美好的代称。

锦里荣誉

请前往武侯祠博物馆游客中心 位置:出锦里正门右侧5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