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民俗
成都皮影
皮影俗称”灯影戏”,又有“电影始祖”之美称,是中华民族传统戏剧之一。现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都皮影俗称“成都灯影”,选用上等牛皮经刮、磨、洗、刻、着色等二十四道工序和雕刻千余刀完成,工艺十分复杂。所演剧目除历史、神话传说外,多为谐剧。影人造型也多夸张、动态滑稽、脸谱服饰多仿川剧、很有地方特色。
成都周氏皮影传人,传统皮影的制作、演出,皮影项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成都市周氏皮影传人——周伟
剪纸
剪纸是中国最普及的民间传统装饰艺术之一,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六世纪,剪纸在全国形成了不同地方风格流派。剪纸不仅表现了群众的审美爱好,并含蕴着民族的社会深层心理,也是中国最具特色的民艺之一,民间剪纸在表现形式上有着全面、美化、吉祥的特征,同时民间剪纸用自己特定的表现语言,传达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和本质。2006年5月20日,剪纸艺术遗产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高级民间艺术家(剪纸)。中国剪纸艺术协会会员,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剪纸项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剪纸艺术家——龙玲
蜀绣
蜀绣又称“川绣”,产于四川成都,绵阳等地。蜀绣与苏绣、湘绣、粤绣齐名,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绣法灵活,适应力强。一般绣品都采用绸、缎、绢、纱、绉作为面料,并根据绣物的需要,制作程序、配色、用线各不相同。当今绣品中,既有巨幅条屏,也有袖珍小件;既有高精欣赏名品,也有普通日用消费品,精美绝伦,技艺精湛!
四川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成都工艺美术大师,蜀绣项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蜀绣传人——张传蓉
蜀锦
由汉代至三国蜀郡所织造的蜀锦,已有两千年的历史,2006年列入国家级文化遗产名录。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它与南京的云锦、苏州的宋锦、广西的壮锦一起,并称为四大名锦。
面塑
面塑也称面人,中国的面塑艺术早在汉代就已有文字记载,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可谓是历史渊源流长,现已列入国家极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艺术的特点是“一印、二捏、三镶、四滚”(泥塑的步骤)。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而从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独家首创“冷瓷面塑”,作品多次获得大奖。
面塑传人——王龙
糖画
顾名思义,就是以糖做成的画,可观可食,是广泛流传于巴山蜀水、备受老百姓喜爱的工艺食品,又称“糖影儿”、“糖饼儿”。据载,明朝习俗新年祀神,要溶就糖霜,印铸成各种动物和人物作为祭品,因所铸人物形象俨然文臣武将,又以文官居多,故而时下戏称为“糖丞相”。后来,四川民间艺人在此基础上改进工艺,汲取传统皮影的制作特征及雕刻技法,不用印铸模具,而改为直接操小铜勺,舀糖液绘出皮影图案,这样,民间艺术“倒糖影”就在蜀地诞生了。
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曾多次受邀出访日本、新加坡、韩国等,其作品受到海内外人士一致好评。
糖人梁——梁洪江
吹糖人
相传唐代以前就有吹糖人,早期流传于中原及西北广大地区。清代,始由西北传入四川,四川吹糖人以糖稀(饴糖)为主要原料。吹糖人已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八岁学艺,多次受邀出访,2007年获得“一级民间艺术家”称号,四川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2011年获得四川省民间艺术(吹糖人)优秀传承人。
吹糖人——张益良
蚕桑丝织技艺
蚕桑丝织是中国的伟大发明,是中华民族认同的文化标识。这一遗产包括栽桑、养蚕、缫丝、染色和丝织等整个过程的生产技艺,其间所用到的各种巧妙精到的工具和织机,以及由此生产的绚丽多彩的绫绢、纱罗、织锦和缂丝等丝绸产品,同时也包括这一过程中衍生的相关民俗活动。五千年来,它对中国历史做出了重大贡献,并通过丝绸之路对人类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一传统生产手工技艺和民俗活动至今还保存在四川省的成都等地区,以及浙江省北部和江苏省南部的太湖流域,是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之一。
半边蛋壳画
传统的蛋壳画是在整个蛋壳上作一幅全景画,或者镂空制作成为蛋壳微雕工艺品,而是独创的先将蛋刨为两半,然后取半边蛋壳作画,其技术和观赏性自是别具一格。
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1989年首创独具特色的半边蛋壳工艺绝技,大型作品《水浒英雄人物108将》等在2002年中国第五届三品博览会上获一等奖。蛋壳画项目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半边蛋壳画首创——陶蓉
葫芦烙画
烙画古称“火针刺绣”,近名“火笔画”、“烫画”等,是古中国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葫芦谐音“福禄”,在中国被视为吉祥物,古有“宝葫芦”之美誉。在吉祥物上赋诗作画,是人们喜闻乐见的形式,而将烙画艺术巧妙构思于葫芦上,在增加了其艺术价值的同时,也提高了烙画的创作难度,更是别具一格。也更彰显其古朴大方、庄重典雅之特色。葫芦烙画在中国南北发展不同流派,2007年5月被列成都市青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中国工艺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美协会员,2004年被授予“天府艺术家”称号,其作品多次获奖。葫芦烙画项目成都市青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葫芦烙画——高大山
树皮画
利用树皮所具有的天然形态、不同颜色与纹理,经创意巧妙组合粘贴出的各类半浮雕式图画,主要以风景画为主。2007年5月被列成都市青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擅长国画、浮雕树皮画,在近三十年的作品创作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浮雕树皮画”,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树皮画项目成都市青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工美大师——李秋萍
棕编
四川新繁棕编有200多年历史。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新繁农妇用棕叶编制拖鞋、凉鞋,至1850年,逐步形成专门行业。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有胡椒眼空花和鸦雀嘴不透空等编制法。 用其编制提兜省时省料,体轻质柔,装饰图案“灯灯花”等不透空,易编,正反面匀称,十分美观。
所作棕编工艺品,做工考究,技术精湛,风格独特,部分作品现已收藏在中国美术馆、北京美术研究院、成都现代艺术馆等,现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师、四川省高级民间艺术家。
棕编艺术家——高崇洋
中国篆刻
中国篆刻是以石材为主要材料,以刻刀为工具,以汉字为表象的并由中国古代的印章制作技艺发展而来的一门独特的镌刻艺术,至今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它既强调中国书法的笔法、结构,也突出镌刻中自由、酣畅的艺术表达,于方寸间施展技艺、抒发情感,深受中国文人及普通民众的喜爱。篆刻艺术作品既可以独立欣赏,又在书画作品等领域广泛应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之一。